•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产学研
快速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学研 产学研

济宁学院隆重举行“合作共赢 融合发展”校地对接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1-10-23浏览次数:


 

 

1022日下午,由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和济宁学院共同主办的“合作共赢融合发展”校地对接会在济宁学院科技文化大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济宁学院党委书记杨天梅,党委副书记、校长吕灵昌,济宁市副市长张胜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孟青松,济宁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许记中,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继凯、王旭英,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市直相关部门和部分县市区的领导出席对接会。对接会由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红主持。

包括11家济宁市攀登计划骨干企业在内的43家与我校开展合作办学的企业应邀参加活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对接会。

 

▲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张胜明讲话

 

张胜明在讲话中对校地对接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本次活动是继7月份校地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进行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济宁市制造业强市指挥部服务地方企业、推动产学研发展的务实举措。多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与济宁学院等驻济高校互相支持、互促并进,形成了校地合作、共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济宁学院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使命担当,为济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胜明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济宁学院的发展,积极为学校高质量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希望济宁学院不断健全产学研对接机制,突出“产业发展”主旋律,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抓手,推动双方合作务实深化发展,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济宁市高等教育提质增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济宁学院党委书记杨天梅讲话


杨天梅向多年来给予学校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济宁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校地对接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杨天梅表示,校地、校企合作是政府、企业和高校实现共赢的战略选择,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济宁学院扎根济宁办大学,与济宁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学校将主动对接济宁各项战略部署和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凝练优化学科方向,积极搭建研发平台,扎实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同生产力进步对接,科技成果同产业发展对接。学校将努力推动构筑校地校企发展共同体,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新举措,力求形成“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依大学而盛”“专家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了专家”的良性态势,与济宁市政府携手打造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地方建设的校地合作新典范。

 

▲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吕灵昌致辞


吕灵昌在致辞中表示,校地对接会的召开,是济宁学院与济宁市政府合作道路上的又一次深度融合。学校将继续围绕建设高质量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地方,主动对接济宁建设“制造强市”、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全力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生态系统。希望合作双方在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合作,坚持创新驱动,共同提升产教融合的叠加效应,让更多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在济宁落地生根、发挥效益,不断拓展校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推动学校和地方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红主持对接会


对接会上,吕灵昌与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刚签订《济宁学院—济宁市工信局战略合作协议》、与济宁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西胜签订《济宁学院—济宁市科技局战略合作协议》;济宁学院工程学院院长程杰与山东公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国签署《济宁学院—山东公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与济宁市勘测院院长张中喜签署《济宁学院—济宁市勘测院合作协议》。

 

▲吕灵昌与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刚签署合作协议


▲吕灵昌与济宁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西胜签署合作协议


▲学校工程学院院长程杰与山东公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国签署合作协议


▲学校工程学院院长程杰与济宁市勘测院院长张中喜签署合作协议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刚、济宁市科技局副局长徐西胜等市直部门领导深入解读了济宁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产业孵化及产业政策。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东升、山东恒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司传煜等合作单位代表作了行业产业发展报告。济宁学院科研处处长薛庆文发布了济宁学院代表性科技成果。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刚解读产业政策


▲济宁市科技局副局长徐西胜解读科技创新政策


 

 

本次校地融合对接会的召开,标志着校地、校企融合发展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校地校企在共建创新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学科联盟、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必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效提供有力保障。

 

(撰稿:胡彦营  摄影:李利  审核:薛庆文  刘克非  责编: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