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6日,由省社科联主办、济宁学院承办的山东社科论坛•学科论坛——“困境与突围:社会转型语境中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讨会在济宁学院召开。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济宁学院社科联主席谢安庆,省社科联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高璞,省社科联学术部副部长张传民,济宁市社科联副调研员、济宁学院社科联副主席李保德、济宁学院科研处长、院社科联秘书长王旭英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悦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薛永武教授、上海大学中文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杨逢彬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品玉教授等省内外二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我校中文系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当前社会转型语境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困境、产生的原因等重要学术问题展开谈论,并就如何破解突围难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此外,与会学者还就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块等多方面介绍了各自院校针对自身特点所做的有益尝试和改革措施。
针对社会转型语境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所面临的困境及突围路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工具理性日益强势的当今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未有根本性改变,很多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地位日益被边缘化,中文院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中文专业从曾经的炙手可热到如今的少人问津;即使选择了中文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出自真心认同与喜爱,对学习中文缺乏兴趣。“学中文到底有没有用”这一问题时常被尖锐地提出,这不仅困扰着中文学科从业者,事实上也无时不使中文系学生心生纠结。与会学者强调,中文学科要想走出困境、踏上突围的路径,一方面必须要坚守中文学科的传统性和人文性,这是不容动摇的根基,是立身之本,另一方面也的确需要找到中文学科各专业基础研究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做到既尊重遵循中文学科自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必须放低“身段”、眼光向下,积极努力适应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复合需求。
针对当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中人文缺失等实际困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悦坦教授指出,学习中文的意义在于能够感悟和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在学科发展上要重视“叩其两端”,即“人文与实用”并重,二者不可偏废。上海大学中文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逢彬先生建议,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广泛阅读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与心理认知水平,同时强化专业基础,并使写作等实际技能得以增强,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活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薛永武教授则认为,要坚持中文学科的学术精神,保有高度的学科自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聊城大学文学院石兴泽教授强调,浪漫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而应当是一种崇高的、高尚的具有精神高度的人生追求,每一位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研究者,都应该自觉加强人文修养,共同构建民族的人文精神家园。
研讨期间,与会学者还就高校中文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中的继承与改革问题,地方高校中文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下,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及改革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积极为中文学科的“突围”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达到了为学科发展积累共识、凝聚力量的目的。 (校社科联 中文系)